集团化办学是学校实现优质均衡、共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实现区域教育改革、城乡一体化办学的有力举措。
2021年度,作为乡镇小学教育集团,我们牢记集团化办学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要“一根扁担肩挑两头”:一方面要站得起来,做强集团自身,将每一所学校都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另一方面要挑得起来,一头带动民工子弟学校提档升级,一头带动周边乡镇薄弱学校发展。如此,才能像滚雪球一样,把优质教育资源越做越大,让乡村的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营造区域教育的良好生态。
一、学校文化共建共生
集团化办学的灵魂,就是文化。集团文化是各校的价值聚向,也是各校设计与生成文化的背景和底色。秉持“文化立校”的理念,构建集团学校的文化体系,让集团文化与学校文化互相滋养,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推进文化深层次融合。
1.统一思想,凝聚向心力。加强集团党委全面领导。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的长效机制。推进党建“书记项目”、党建文化“一校一品”品牌建设。落实“三重一大”集体议事、民主决策和末位表态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基本制度,严格党员队伍培养管理。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顾全教育大局,带领全体教师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全力以赴给盛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特色发展,深耕责任田。集团化办学不是复制与克隆优质学校,不是同质化发展,而是让每一所学校都办成自己的样子,呈现百花齐放的美好生态。2021年,集团各校在一次次十四五的规划与研讨中,挖掘自身文化的传统,明确了各校的特色项目,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展思路,各校编制学校发展“十四五”规划(三年行动计划),依据环境资源、管理机制、德育常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特色文化、后勤服务等方面,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工作举措。如盛泽实验小学的智慧教育,吴绫实验小学的耕读文化,程开甲小学的科学家精神文化,盛泽小学和合文化,绸都小学科技特色等。
二、课程建设共建共享
如何让课程真正落地,实现“教”与“学”的一致性?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不是为了方便教师怎么教,而是为了方便学生怎么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产品,不是教程与教案,而是学程与学案。
1.课程基地联合建设。集团以建设课程基地的方式,扩大优质课程资源,辐射更多学校和学生。集团现有省级教师发展培训基地1个,课程基地2个,市级课程基地1个。吴绫实验小学“耕读文化课程基地”立项为省级课程基地,以耕读文化为特色,以“劳动教育”“科技教育”为主线;程开甲小学“小小科学家”课程基地为省级课程基地,以“科学教育”“爱国主义”为主线;围绕“科学探究”这共同点,两校互为共建学校,共同开发课程。盛泽小学“彩虹桥幼小衔接”课程基地为市级基地,开展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课程统整实践,程开甲小学与它共建,共同探讨幼小衔接课程开发。这3个省市级课程基地,300多个微课程项目已经投放到集团,周末、节假日为盛泽区域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校外生活,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2.创新人才合作培养。依托苏州市立项的程开甲少年科学院创新人才“360行动”,构建课程、形成序列、达成项目,有规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集团各校发现人才打下基础。首先对接国家课程。优质高效地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施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更好地实施包含科学课、数学课、综合实践课等在内的众多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少年科学院微课程,形成创新人才特色课程系统。其次,创新实验项目。分别从“科学”“科学+学科”“科学+生活”“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研制创新实验项目。四类探究项目围绕“科学”主题,以问题解决为要义,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主旨,从学科类延伸到生活类,再发展到技术类,从不同内容领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最后,探索共育机制。人才培养从来不是靠单打独斗就能完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协作。从理论与实践进行双重建构,实现从学科育人到综合育人的模式迭代。
三、师资力量交流发展
集团化办学要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既要建立名校、强校的“输血”机制,更要建立村小、弱校的“造血”机制,实现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
1.教师轮岗机制。为推动教师的常态交流,集团制定了三个配套制度:一是绩效工资考评方案,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消除了校级差距;二是教师交流轮岗方案,按岗位对等的原则,建立全员推磨式轮岗机制,形成教师交流新常态;三是教师轮岗与岗位晋级方案,鼓励教师就聘村小、薄弱学校的高一级岗位,激活教师发展动力。
2.项目联动机制。集团以项目带动各校的内涵发展,建立“共同策划、协同共进、资源互补、成果共享”的联动机制,在党建品牌建设、课堂教学研究、教师队伍培养、科研课题突破、教学成果申报等工作中,既有适度竞争,更有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集约化”作用,减少了重复劳动,补齐了各自短板,提高了原有水平,增进了校际互助。项目联动机制,有利于集团化办学中团队文化的形成。2021年度,省级立项的集团“综合育人新丝路”好教师团队建设、长三角舜湖学院教师发展培训持续推进、集团班主任训练营、第三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等项目持续推进。
3.共建发展机制。集团与民工子弟学校及桃源小学的共建中,选派骨干教师挂职结对学校副校长,主抓内涵建设,并建立了三个共建发展机制:一是“跟”,紧跟集团步伐走。教育教学工作,更通集团的研究进度,采用集团的实施方案,照着集团办法做。二是“比”,对照集团找差距。参照集团的工作要求和考核标准,寻找存在的差距与短板,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三是“赶”,扬长补短做亮点。立足自身发展定位,选择重点突破项目,做强做亮。桃源小学以“桃花源·好课堂”为主线,开展了“重振桃源精神”系列主题演讲活动,开展了“好课我来上”系列教学竞赛活动,打破了原有的舒适状态,激活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各项工作中频频获奖。
四、课堂教学教研联动
让每个学生学得好、考得好、睡得好,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辅导负担,关键在于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集团发挥名师特级的教学才智,破解质量难题。
1.深化学科研究中心建设。2021年,集团继续深化11个学科研究中心的建设。做好学科中心年度规划,确定专家团队、种子教师、项目组,开展课堂研究、专题研讨、讲座培训等活动;选择好研究方向,进行原创性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提炼经验,形成教育教育成果。2021年,在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语数英研究中心持续推进学习单的研制和使用,缩小了因教师水平和学生基础造成的质量差距,整体抬高了基准水平。在此基础上,集团制定了《提高教学质量三年行动方案》,从质量观、教学观、管理观三个视角,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措施。
2.组建集团名师工作室。在集团学科研究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建集团名师工作室,成立学科类名师工作室16个,项目类名师工作室5个,借助名师骨干的力量,将教学名师“教得准、学得透、练得充分”的成功经验,通过工作室的培训方式,抓实教师团队培养,抓细双减背景下的质量提升。
五、设施管理开放共享
在集团化办学中,倡导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助推集团一体发展。
1.课程基地活动共享。集团化办学,既要盘活集团“人”的资源,逐步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又要注重“物”的资源共享。加强课程基地的开放性,规划好每学期的开放性活动,方便成员校及早安排。本年度“小小科学家”课程基地的家庭创新大赛辐射集团每个学生;“生生园”课程基地“丰收节”“童诗夏令营”等活动向集团各校开放。2022年,将进一步开展基地的联合建设,辐射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学校,让资源效益最大化。
2.设施设备资源共用。一是发挥各校信息设备、软件等的作用,统筹服务集团各项活动、教师培训等。如盛泽实验小学发挥视频拍摄、编辑等,协作各校进行专题片拍摄,本学期重点推出了程开甲小学《一颗小种子》校歌MV的拍摄;盛泽小学重点负责利用软件进行集团教学质量的数据分析。二是发挥各校设施设备的作用,面向全集团学生开展培训活动。如绸都小学、程开甲小学在苏州科技馆的项目支持下,发挥两校的科技设备的作用,通过周末“约课”的方式,面向集团各校学生开展周六科技培训班。
3.设备安全督查共管。集团督导与评价中心做好集团内的督导工作,其中一项就是每学期做好校园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聘请家委会代表、政府部门代表、人大政协代表以及教育教学专家等人,担任教育督导员,对集团食堂工作、学校设备安全等进行评估督导,促进办学水平提档升级。
集团化办学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22年,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将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开创盛泽基础教育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