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学科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劳动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素养培育为导向,强化学科育人思想,积极有效利用实践资源,打开学习边界,主动链接生活,开展跨学科实践,形成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方式,打造集团劳动教育的新生态。
二、目标任务
以协同互助、集约共享为原则,坚持学与用结合的思路,加强劳动育人实践,在课程研发与实施、课堂实践与研讨、师资培养与提升等方面,形成集团化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培育优秀教师队伍。
1. 学生成长目标:以劳动课程、劳动实践活动为基点,具身体验、发现探索,在出力流汗、躬耕实践中,增进劳动情感,提升劳动技能,培育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能力与品质。
2. 教师发展目标:增进对劳动育人的本质认识,在课堂研讨、课程指导中,提升课程设计力与指导力,发展课程思维,加快专业化发展进程,建设一支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素养精进的劳动教师队伍,为集团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3. 学科建设目标:立足课标要求,全面推进劳动课程的落地。基于各校资源,打通学科壁垒,开发若干系列劳动课程,部分学校率先尝试构建适合校情的课程体系。丰富劳动课程的实践路径与实施方式,探索劳动课程的评价机制以及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点,加快劳动学科的建设水平。
三、学科中心研究团队
学校 | 人员 |
吴绫实验小学 | 杨玲丽、王伟婷、石斌斌、王静薇 |
盛泽实验小学 | 张芸 |
盛泽小学 | 杨芬芬 |
程开甲小学 | 郭幸佳、董飞 |
绸都小学 | 张萍颖、李沐芝 |
鼎方校区 | 杨少军 |
坛丘小学 | 吴剑秋 |
桃源小学 | 吴怡玲 |
新城实验小学 | 曹奕颖 |
南麻小学 | 管梦倩 |
青云小学 | 杨燕敏 |
铜罗小学 | 郑悦 |
四、研究项目
1. 教师专业化培训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剥离出来,关于课程本质、课程的实施来说,都面临新的挑战。加强专业培训,探索教学实践,深入理解课程价值以及实践理路。
(1)课标再解读。每个学期初,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解决作为首培内容。邀请专家进行深入解读,或者组内成员交流共读,既整体把握劳动课标的新思想、新理念,更要聚焦操作落实的部分,吃透劳动课程定位,把握其在育人方面的价值作用,更要从中学习有效落地、有效实施之策。
(2)课堂常研讨。劳动学科中心组,聚焦劳动课堂教学研讨,定主题定人员,通过课例呈现的形式,展开主题化的研究。本学年在以往劳动技能指导课型的基础上,探索更为开阔、更为多元、更贴合生活的劳动指导课型,更好地体现劳动育人、劳动服务生活的理念。组织有过程、有意义的评课议课,并进行教后、研后反思,将课堂研讨的意义延伸至课外,不断提升劳动课程教师的专业指导力和自主思辨力。
(3)技能微指导。劳动技能是劳动课教师的基本功,要指导好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师自身对于一些手工类技能、生产劳动技能、专业服务技能等,要熟稔于心,熟用于行。充分挖掘本中心组劳动骨干的专业技能,以微项目的形式对组内成员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与指导,帮助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2. 课程资源库建设
(1)积累劳动课例。基于课堂教学研讨,形成不同类型劳动课的典型课例,供更多的劳动学科教师借鉴运用。
(2)开发劳动课程。基于各校资源,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等跨界思维,开发富有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形成不同的课程样态。
(3)收集劳动作品。在学生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劳动作品,可以是手工制作、劳动日记、创意作品等。
3. 龙头校项目推进
学年中龙头校持续发挥主导示范作用,持续深入开展劳动育人实践,积极规划一次现场成果展示,丰富展示形式,有效展示劳动实践项目的实践脉络、实践成果,形成系列研究论文。
五、五、预期成果
1.学科研究中心每学校两次或以上研究活动。
2.龙头项目学校每学期一次课堂展示。
3.学科论文或课程资料。
附件:集团学期主要活动计划
9月:新课标培训
10月:学科课堂研究活动
11月:课堂展示活动
12月:课堂教学研讨
第二学期主要活动计划
3月:优质课参赛教师课堂研讨
4月:劳动课程开发研讨、龙头校项目成果汇报展示
5月:新课标学习、劳动微技能培训
6月:课堂教学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