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022-2023(二)劳动学科中心组计划
日期:2023-06-05 11:48:10  浏览量:122

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022-2023(二)劳动学科中心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旨要,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坚持劳动育人这一中心工作,以培养专精的劳动教师队伍为抓手,开展劳动课程建设,研究劳动课堂教学,以低起点、中结构、长发展为工作导向,通过团队抱团式发展,提升劳动教育的获得感与成长力,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主动式发展,努力壮大集团劳动教师队伍,为各校劳动教育注入活力。

二、工作目标及思路

1. “学”为基,零起点学课标。扎实开展劳动新课标的学习,通过教师自学及聆听报告,深刻领会课标精神,了解劳动课程内容结构及育人要求,增进学科理解,提升理论素养。

2. “导”为要,引资源助提升。邀请专家、挖掘组内骨干力量,对本组活动进行指导,提供力量加持,通过专题讲座、微项目指导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 “研”为重,实研讨促转化。加大课堂研讨力度,通过听、评、议课,在实境课堂中增进教学理解,学习教学理念,并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

三、学科中心研究团队

1. 领导小组成员

杨玲丽、张萍颖

2. 种子团队成员

石斌斌、王静薇、张莺莺、张芸、杨芬芬、郭幸佳、董飞、李沐芝、曹奕颖、杨少军、吴剑秋、吴怡玲

四、研究内容

1. 通过研习新课标提升课程理解力。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指南,其中的教学理念、操作策略对于开展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前,劳动教师均为兼职老师,对劳动课程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已有经验或自有认识的基础上的。因而,开展劳动新课标的学习,非常有必要。通过自主阅读及专家解读的形式,把握劳动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区分传统劳技课程与劳动课程的关联与差异,了解劳动的三大类别、十个任务群,以及相对应的各年级目标,建构劳动教学整体观,明确任务方法,为有效展开教学奠定基础。

2. 立足课例研讨提升课堂教学指导力。

提升劳动课程实效,教师的课程指导力极为重要。以课堂研讨的形式,指向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生成,关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型,梳理教学指导的若干环节,渗透劳动课程新理念,以活动任务的设计将教学结构化。在外聘专家及本组骨干的带动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研议,通过全组人员的卷入式、沉浸式研讨,在教学实境中增进教师对劳动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学的设计力与指导力。

3. 基于劳动项目设计提升整体建构力。

劳动教育的形式多样,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需要开发更多的课程,开辟更多的实施路径。结合各学校的资源特点,开发设计相关的劳动项目、劳动课程。通过集体研讨、范例学习,形成劳动项目设计的一般逻辑与组织架构,提升教师对劳动项目本质的理解,激活教师的系统思维,提升课程的建构与设计力。

五、活动推进

1.组建团队,形成共识

从整个集团层面来看,劳动学科中心组是首次组建。以各校推荐与教师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劳动中心组团队。中心组教师聚到这个团队中,需要形成一种共识,即每位教师对劳动教育有普遍热情,对专业水平提升有自我需求,以及对集团劳动教育有贡献意愿。所有教师以抱团的形式协同发展,以个体的进步助推团队的进步,以团队的发展促成个体的成长。

2.课标学习,丰富理论

组织教师自行学习劳动新课标,熟悉新课标内容。邀请苏州市教科院劳动教研员丁宇红老师为老师们做新课标的深度解读,老师们就其中关键核心内容进行再学习再消化,组织老师们展开“学课标谈理解”交流活动,通过交流探讨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3.课堂研讨,成长破冰

对于初次介入劳动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说,劳动课怎么上?具有怎样的规范?老师们以一课三磨的形式,展开课堂研讨。一磨二磨在自己校内完成,同学科老师协助研讨,不断改进不断优化,三磨邀请专家来指导,面对面进行专业化点拨,指导进行再构,以帮助老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指导能力,让组内每一位成员都直接获益。

    4.规划项目,学期复盘

学期末,围绕劳动项目、劳动主题课程的开发,展开专题研讨,为下阶段劳动教育丰富化、劳动实践特色化、劳动项目扎实化,做好筹划与设想。组织全体成员对本学期的活动进行复盘总结,针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成效展开自我剖析,并提出完善的策略。